衍射光柵是一種光學元件,它將多色光分離(色散)成其組成波長(顏色)。入射到光柵上的多色光發(fā)生色散,使得每個波長以略微不同的角度從光柵反射。色散源于光柵周期性結(jié)構(gòu)對入射輻射的波前分割和干涉。
然后,色散后的光線被光譜儀重新成像,并將所需的波長范圍引導至檢測系統(tǒng)。光柵由等距平行的凹槽組成,這些凹槽形成在反射涂層上并沉積在基板上。凹槽的形狀(閃耀角)會影響光柵的最佳波長范圍。
光柵的色散和效率取決于相鄰凹槽之間的距離和凹槽角度。光柵通常比棱鏡更好——它們效率更高,能夠提供波長的線性色散,并且不會像棱鏡那樣受到吸收效應的影響,而吸收效應會限制其可用的波長范圍。
光柵方程
光柵的色散由光柵方程控制,通常寫為:n⋅λ = d⋅(sinθi + sinθd)
其中:n 為衍射級數(shù),λ 為衍射波長,d 為光柵常數(shù)(相鄰刻線之間的距離),θi 為從法線測量的入射角,θd 為從法線測量的衍射角。上圖顯示了衍射波長的級數(shù)。除了正級數(shù)外,光還可以沿反方向衍射(例如 n = -1、-2 等)。也可能出現(xiàn)更高級數(shù)的衍射,但這些級數(shù)的強度會降低。通常,一級線(n=1 或 n=-1)的強度最高。
為切爾尼-特納光譜儀選擇光柵
根據(jù)特定應用選擇光柵時,需要考慮的關(guān)鍵參數(shù)包括:
這些因素會影響光柵線密度、閃耀角/波長、母版(給定線密度和閃耀角的不同母版會產(chǎn)生不同的效率和偏振特性)以及光柵尺寸的選擇。
預期的光譜分辨率和同步帶通率還會受到光耦合到光譜儀的方式、目標中心波長和相關(guān)的光柵“工作角”,以及輸出平面的探測器像素陣列格式的影響。